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4:52 点击次数:146
32亿收购背后的化工巨头“翻身仗”:湖北宜化如何用煤炭改写命运?
“七年前10个亿卖掉,如今花32亿买回来,这买卖亏不亏?”
2024年5月,湖北宜化一纸公告在资本圈炸开了锅。
当同行们挤破头扎进新能源赛道时,这家老牌化工企业却掏出32亿现金,把曾经“贱卖”的新疆资产重新买了回来。
消息一出,股吧里吵翻了天——有人骂这是“冤大头操作”,也有人惊呼“这才是真布局”。
一场迟到七年的“赎身”
时间拨回2017年。
那时化工行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,湖北宜化忍痛将新疆宜化35.6%股权作价10.4亿元剥离给控股股东。
时任财务总监在股东会上解释:“断臂求生,才能轻装上阵。”
谁也没想到,七年后剧情会彻底反转。
2023年底,新疆宜化交出一份惊艳财报:22.42亿元净利润中,其控股的煤矿子公司贡献超六成。
而湖北宜化自己的化工生产线,正被高涨的煤炭价格压得喘不过气——尿素生产成本比行业龙头高出20%。
“现在回头看,当年卖掉的不是包袱,而是金矿。”一位参与交易的中层私下感慨。
煤炭+化工:左手倒右手的生意经
这次收购最精妙的,是湖北宜化给自己装了台“印钞机”。
通过控股宜昌新发投,公司不仅新增60万吨尿素、30万吨PVC产能,更重要的是将3000万吨煤炭资源收入囊中。
这意味着什么?
化工行业的老兵们都知道:谁掌握了煤炭,谁就掐住了成本的咽喉。
“用自产煤发电生产尿素,成本能比外购煤企业低15%-20%。”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专家算了一笔账:按当前市场价格,仅这一项每年就能省下近4亿元。
更绝的是,新疆煤矿的利润还能反哺主业——2025年预计为上市公司新增13亿元净利润,相当于再造半个湖北宜化。
红海里的“笨功夫”
当宁德时代们忙着抢锂矿,湖北宜化却走了一条“逆行道”。
“现在新建磷酸铁锂产能的企业,90%活不过下一个周期。”公司战略部负责人直言不讳。
他们调研发现,某头部企业投资的锂电池项目,投产即亏损,每吨要倒贴3000元。
反观尿素市场,尽管价格波动大,但在粮食安全政策托底下,每年1.8亿吨的刚性需求雷打不动。
这种“用传统养新兴”的打法,像极了老农种地——先确保口粮,再腾出手种经济作物。
新疆煤矿就像个“现金奶牛”,既喂饱了化肥主业,又为未来转型留出了安全垫。
32亿买来的三道考题
不过,这场豪赌仍暗藏风险。
首当其冲的是煤炭价格波动。
2025年一季度,湖北宜化净利润骤降至3401万元,正是受煤价回调拖累。
“如果煤炭跌回2020年低位,成本优势至少缩水一半。”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指出。
更微妙的是交易结构。
分期付款虽缓解了现金流压力(首付51%,余款一年内付清),但32亿对价是否公允?
有审计机构发现,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高达137%,主要押注在煤矿未来收益上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资产买卖,而是国企改革的一盘大棋。”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评价道。
在产能过剩和环保高压下,像湖北宜化这样敢用资源换时间的传统企业,或许正摸索出一条“活下去”的新路。
眼下,新疆戈壁滩上的煤矿正日夜运转。
这些黑金能否撑起老牌国企的转型梦?
答案将在下一个化工周期揭晓。